中医关于脏腑的研究是比较多的,比如在各种养生和保健中都提出五脏对身体的重要作用。同样,五脏也滋养着身体的各个部分,中医认为五脏在为身体提高基本的“动力”,同时也认为以五脏为主,配合六腑,以经络作为网络,联系躯体组织器官,形成了中医的五大系统。中医上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?
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,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“藏象”学说。藏,通“脏”,指藏于内的内脏;象,是征象或形象。这是说,内脏虽存于体内,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,都有征象表现在外。所以现代中医内科中的脏腑学说,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。
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。脏,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,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,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。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。腑,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,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,它们具有消化食物,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。除此之外,还有“奇恒之腑”,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,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,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。应当指出的是,中医学里的脏腑,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,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。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,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,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。
心与肺
心主血,肺主气。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,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。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,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,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,要灌注到心脉,才能畅达全身。
心与肝
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,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,所以心血旺盛,肝血贮藏也就充盈,既可营养筋脉,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。如果心血亏虚,引起肝血不足,则可导致血不养筋,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。又如肝郁化火,可以扰及于心,出现心烦失眠等症。
心与脾
脾所运化的精微,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,才能输布于全身。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。另方面,心主血,脾统血,脾的功能正常,才能统摄血液。若脾气虚弱,可导致血不循经。